在石峁遺址探尋中華文明
《求是》雜志記者 張淑虹
清晨,陜西神木,驅車沿毛烏素沙地南緣一路疾馳,經(jīng)過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順著蜿蜒的盤山公路駛向山頂?shù)囊惶幐吲_。一座石塊堆壘的巨大城垣——石峁遺址,漸次在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中進入視線。石砌城垣并不完整,但氣勢依然堪稱雄偉。更令人驚嘆的是,這是一座來自4000多年前的古城。
初建于距今4300年前后,沿用至距今3800年前后的石峁城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遺址之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石峁遺址兩次獲得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稱號;2020年,石峁遺址入選國外《考古》雜志世界十年(2011—2020)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在世界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強烈的學術共鳴。
沿著外城東門遺址的參觀步道行進,經(jīng)過墩臺、甕城、馬面等遺跡,嚴密的城防結構清晰浮現(xiàn)。石峁遺址以其巨大的規(guī)模、多重的結構、復雜的城防設施和大量高等級遺物,顯示其在距今4000年前后已經(jīng)成為早期的都邑??脊殴ぷ魅藛T介紹,石峁遺址以皇城臺為中心,內(nèi)、外城以石砌城垣為周界向內(nèi)拱衛(wèi),面積逾4平方公里?;食桥_三面臨崖,內(nèi)城墻圍繞皇城臺呈環(huán)形帶狀展開。外城墻依山勢、地形,穿脊越溝,蜿蜒而去,將內(nèi)城緊緊包裹起來。層層設防、眾星拱月般的城垣結構,奠定了中國古代以宮城為核心的都城布局形式。此外,皇城臺前設置廣場,是中國古代都城正門設置廣場的重要范例;從外城東門通往內(nèi)城東門并連接皇城臺的一條大道,體現(xiàn)出都城設置中軸線的理念。盡管石峁古城在興盛幾百年后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作為中國北方早期城市文明的代表,其體現(xiàn)出的都城規(guī)劃理念一脈相承、賡續(xù)發(fā)展,作為文明基因傳承下來。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tài)發(fā)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何以走出一條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道路,是中華文明探源研究需要解答的一個關鍵問題。石峁遺址為理解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資料和獨特的證據(jù)。“石峁有著發(fā)達的玉文化,考古發(fā)掘的一部分玉器,受到同樣以玉器著稱的良渚文化的影響。比如,良渚的典型器物玉琮,在石峁被切成了薄片,加工成刀、鉞等器物。石峁的玉料來源比較龐雜,也說明它與周邊文化交流頻繁。”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隊隊長孫周勇告訴記者,“研究結果揭示,石峁遺址古代居民與內(nèi)蒙古長城沿線、甘青地區(qū)、晉冀地區(qū)、中原地區(qū)等周邊人群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互動與融合,在不斷交流與碰撞中共同推進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在這里得到了體現(xiàn)。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
站在高處向皇城臺眺望,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地域遼闊、環(huán)境多樣,中華文明也因此經(jīng)歷了多元起源、碰撞交流、融合一體的獨特進程。距今4300年前后,黃河中游地區(qū)文明崛起,陜西石峁和山西陶寺兩座巨型都邑相繼出現(xiàn),直至夏王朝國家誕生,從此開啟了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的王朝時代。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中華文明不斷吸收、融匯著周圍其他文化,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xiāng)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內(nèi)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fā)展歷程。
圖為2023年4月26日,參加亞洲文化遺產(chǎn)保護聯(lián)盟大會的多國代表、東盟成員國來賓和相關國際組織代表在陜西石峁遺址參觀調研(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賀/攝
往事越千年。透過玻璃窗展示的壁畫殘片,仿佛可以看到,巧思善工的石峁先民正在用豐富的色彩繪制著精妙的幾何圖案。文物承載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通過石峁遺址發(fā)掘的文物,可以近距離感受4000年前中華文明的燦爛曙光:口簧、骨笛等樂器至今仍然可以吹響;骨針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針孔直徑最窄僅300微米;大量麻、絲、毛類紡織品殘片,展示了石峁先民純熟的紡織技術;神秘的石雕、栩栩如生的陶鷹、掩藏在墻體中的玉器,反映出他們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獨特的信仰……這些珍貴的文物,體現(xiàn)了中華先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是蘊涵著豐富知識、智慧、藝術和精神的無盡寶藏,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皇城臺上,“石峁考古隊”的紅色旗幟獵獵飄揚。在石峁遺址這本厚重的“地書”上,考古發(fā)掘和研究工作還在繼續(xù)。隨著一鍬一鏟的“翻閱”,更多不期而遇的發(fā)現(xiàn)將不斷豐富歷史的細節(jié),與華夏大地上星羅棋布的文物遺存一道,更加真實地展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對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石峁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顯著成就的生動縮影。不斷被實證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厚重廣博,塑造了偉大的中華民族,豐富了人類文明寶庫,是新征程上激勵我們踔厲奮發(fā)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