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作为2025年要抓好的九项重点任务之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是我国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关键在于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目的在于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1.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惠及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面对共同富裕的要求,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尤为凸显,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区域协调发展旨在确保全国范围内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相近、公共服务均等化普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性持续优化,这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而持续深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应看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2023年,我国西部地区GDP总量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0%左右,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分化、收入分配差距等挑战仍然存在。通过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实现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命题,贯穿“十四五”规划及更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路径。通过推动各区域挖掘、发挥、塑造自身禀赋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规模经济、降本增效,不仅有助于提升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还能通过知识溢出、技术创新等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区域协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区域协调发展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展现出从总体布局到深化创新,再到优化提升的清晰发展脉络。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区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方向,各区域发展规划逐步细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转向体制机制创新,区域间联动合作更加紧密,共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优化提升阶段。区域协调发展将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在实践中,党中央在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2012年到2023年间,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地区收入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为10.4万亿元,十年来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为58.4万亿元,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8%;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其专利实力跻身全球四大湾区前列,成为中国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30.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4.4%,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的城市有9个。
当前,区域之间的协调、融通持续深化,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释放,区域空间回旋余地大的优势正在逐步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从统筹布局到深化创新,再到优化提升,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充分体现了“因时而变、因势而新”的战略定力和前瞻思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重要支撑。
3.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建立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将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重要指引,明确区域功能定位,从而加强自然资源要素的科学配置与集约利用,确保土地开发、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建立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跨部门、跨地域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优化,避免出现区域内、区域间沟通不畅、政策错位等问题。同时,强化法规与监管机制建设,确保政策实施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推动政策效应在区域层面充分释放,形成更加均衡、更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促进各地区之间合理分工、产业优化。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因地制宜、各展所长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策略。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依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合理分工和产业优化,推动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促进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加强产业、技术、市场等领域的深度合作,通过信息共享、资源配置优化、创新平台共建等方式,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的紧密结合,以及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高效流动,加快形成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实现产业协作联动与优势互补,提高区域发展整体效率。
推动区域一体化,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一体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举措。通过加强区域内协作与融合,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在基础设施、政策支持、人才流动等多方面的共同推动下,实现区域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区域一体化不仅能提升整体经济效益,还能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均衡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鼓励区域内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要素资源健康有序流动,构建区域“创新走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整体性跃升。需要指出的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不仅要联起来,更要融起来,应着眼“全国一盘棋”,以区域一体化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同绘就一幅人民幸福、国家强盛的美好画卷。
(作者:范从来,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