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在傳承與揚棄中開辟古典學研究新境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雪山 2024-12-03 13:16:13

  習近平主席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賀信,高屋建瓴、內涵豐富、意義重大,為我們深化古典文明研究提供了科學指南。下面從傳承與揚棄、合作與交流、挑戰(zhàn)與使命三個維度談一談感受和體會。

  傳承與揚棄

  西方古典學和中國古典學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程,前者是以研習古希臘文和拉丁文為基礎、對古希臘羅馬文明進行多學科全方位綜合研究的一門學問。古希臘羅馬時期,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等人深邃的思想,為西方古典學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對世界古典學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古典學以先秦時期元典性文獻和上古文明為主要研究對象,其構成有兩條主線。一是思想主線:先秦時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諸子百家思想;二是文字主線:由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到春秋戰(zhàn)國的大篆、小篆,漢魏的隸書及以后的行書、楷書,這些豐富的思想文化不僅塑造了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也對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以夏商周時代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文明與以希臘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明具有不同的特質。兩者產生的燦爛文化輻射到了廣闊的地域,前者是亞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后者則成為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兩種文明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其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差異之一,是“人本”與“神本”。宗教在西方文明之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差異之二,是群體與個體。中國的人文傳統(tǒng),重視禮和中庸在維護和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西方則是以強調個體價值為特征,沒有類似中國禮樂制度等制度的約束。差異之三,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前者以“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聞名,禮樂和中庸等思想起著和諧萬邦與階層間潤滑的作用;而后者以實驗和探索為特征的科學精神著稱。但西方古典學和中國古典學有共同的價值觀,中西古典思想皆認為,和平、正義、自然和德性等均是重要的價值觀。我們可以從中汲取靈感,構建中西方文明溝通的津梁。

  任何一種文明都有局限性,要有繼承,更要有揚棄,這種揚棄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思想觀點的揚棄。中國古典學應該彌補片面強調群體、忽視個性發(fā)展以及科學精神的缺失;西方古典學的“神本”思想以及片面強調個人價值等是其不足。二是傳統(tǒng)古典學研究路徑和方法的揚棄。西方古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古典教育和學科建設等方面,對中國古典學的構建無疑具有啟迪意義。中國古典學要充分吸收借鑒西方古典學既有的學統(tǒng)和已有成果,但也要在堅持發(fā)揚古典研究學術傳統(tǒng)基礎上揚棄西方古典學研究范疇狹窄的弊端,不能僅限于古希臘羅馬的古典學,而要加上埃及學等構建面向世界的古典學;同時中國古典學的構建要摒棄全面向西方古典學習的觀念,開拓視野,結合中國元典研究和上古史研究的傳統(tǒng),充分吸納相關學科的加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古典學。筆者認為,兩種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成果,都有著自身的長處和不足,人類應對其進行理性的反思,加強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以便更好地造福人類。

  合作與交流

  習近平主席強調:“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惫诺鋵W不僅有助于人們理解古代文明,更為現(xiàn)代社會提供了理解自身的歷史視角,成為促進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的重要紐帶。此次古典學大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00多位重量級嘉賓參加,國外學者來自美國、英國、希臘、埃及、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國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和西南大學等主辦分論壇。古典學研究的地域分布于世界各地,各大學均有自己的研究傳統(tǒng)和特色,需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只有加強古典文明研究的合作與交流,才會大大推動古典學研究的順利開展。相信通過互相學習,充分挖掘各古典文明的歷史文化和經典文本的豐富內涵,以古為鑒,可以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新形態(tài)。

  對于如何加強合作與交流,筆者認為,首先要加強學術研究與國際合作,比如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等方式,與世界各國學者共享研究成果,增進中國古典學與西方古典學的互學與互補。其次是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利用文化展覽、藝術表演、影視等多種形式,增進中西文化間的理解和認同。最后是加強中國古典學人才的培養(yǎng)。開設“中國古典學”課程,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學術人才,為學科建設與國際化傳播提供人才支持。通過上述舉措,相信“中國古典學”的建設會日漸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會得到進一步弘揚光大,為全球文明的交流與互鑒貢獻智慧和力量。

  挑戰(zhàn)與使命

  百余年來,我國學者在“古典學”領域進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為全球古典學研究貢獻了中國智慧。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強調,希望專家學者擔負起古典學研究的使命。這給中國古典學研究者增添了巨大的動力,我們深感肩上擔子沉重。中國古典學研究如何很好地構建起來,面臨諸多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加快構建中國古典學學科體系。迄今為止,古典學在中國還沒有正式歸屬的學科,研究古典學的學者分散在文、史、哲、法等傳統(tǒng)的學科領域。如何建設中國的古典學學科?我們知道,西方古典學有600多年的研究歷史和傳統(tǒng),有明確的研究對象、發(fā)展軌跡和研究目的,而中國古典學研究則有著更加悠久的歷史。中國成系統(tǒng)文字的確立年代至少有3300年的歷史,演化脈絡清晰,字體嬗變從未間斷,奠定了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春秋時期,孔子整理三代典籍,開啟了中國古典學研究的先河。從漢代開始,通過對先秦典籍的搜集、整理,中國古代逐步建立起典籍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范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古典學術傳統(tǒng)。因此,筆者同意黃德寬教授的意見,將立足于先秦典籍整理研究而建立起來的學問稱為中國古典學。筆者相信,中國古典學的建設在各方的支持下會逐漸建立起一套可行的方案,為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正確對待已有中西文明的理念和成果。中國古典學建設首先需要確立自己的核心目標與使命。古典學不僅要扎扎實實地完成文獻的整理、校訂與解讀,還應當深入考察人類古典文明所確立的基本價值觀,把傳承高尚的文明價值作為自己責無旁貸的使命。無論孔子、孟子還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國和希臘的古代哲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美德為核心的修養(yǎng)標準,他們強調通過道德上的自我修養(yǎng)來培養(yǎng)習慣、塑造人格,最終成長為道德完善的“君子”。我們應當跟隨先哲思考自然與人類、幸福與德性、友愛與正義等人類的基本價值觀,讓古典學的價值轉化為有益于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力量。同時,要打破“文明沖突論”的固有成見,中西方文明相同之處是主流,歧見是支流,不應夸大中西方文明的差異,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都需要互相學習、互相借鑒。

  三是堅持古為今用。古典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古代經典,但是古典學研究絕非為復古,而是古為今用、返本開新,汲取先賢智慧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對世界古典文明進行深入、系統(tǒng)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古典文明的精神特質、核心價值和道德規(guī)范,并促進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弘揚,從而使人們從容面對當今時代面臨的新挑戰(zhàn)。當今世界,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從智能家居到自動駕駛,從醫(yī)療診斷到金融風控,可謂一浪接一浪。然而,隨著AI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一系列科技倫理的挑戰(zhàn)也應運而生,引發(fā)了社會的廣泛憂慮,如何激活中西方古代文明中的智慧,應對現(xiàn)代世界文明的處境及挑戰(zhàn),可以從博大精深的中西方古典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

  古典文明是人類文明的燈塔,它蘊含著豐富的人類文明智慧和成就。在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zhàn)日漸增多的今天,是時候回到文明的開端汲取經驗與智慧,從而更好地面向未來闊步前行。

 ?。ㄗ髡呦岛幽蠋煼洞髮W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標簽 -
網站編輯 - 高淑雅 張盼 審核 - 于波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24801